top of page

2021 TSH@NDHU 臺灣永續棧@東華大學揭牌儀式暨交流論壇 活動影片

已更新:2022年6月13日


日期 : 2021/03/26~03/27

地點 : 國立東華大學 環境學院


臺灣永續棧@東華大學(生態及永續科學跨領域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交流論壇成功的落幕。誠摯感謝各界與談人和參加者熱情的參與,為臺灣跨領域研究發聲。


本中心成立之目的為推動社會生態系統韌性研究,以促進社會與生態系統的整合治理,進而解決在全球變遷影響下,日益嚴重的環境、社會和經濟議題。出於共同的願景與目標,CIRES也積極參與科技部臺灣永續棧(Taiwan Sustainability Hub, TSH)的活動,並成為其分棧網絡的一員,與臺灣其他學術網絡串連,共同分享知識與經驗。

在揭牌儀式暨論壇中,科技部林敏聰次長以永續為核心價值的科技發展方向進行專題演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林登秋教授則分享科技部推動長期社會生態核心觀測站的建置計畫。同時我們舉行兩天的論壇,針對東部地面型太陽光電發展所涉及之四個關鍵生態與社會經濟議題,包括森林碳吸存、重要物種保育、社會經濟影響、及原住民族諮商同意權行使,與學界、政府、私部門、公民社會及相關權益關係人,進行學術與實務的深入對話。


第一場:從⽣態系碳吸存評估太陽光電的減碳效益


在長期整體能源轉型與2025非核家園的國家目標下,再生能源勢在必行。但在何地選擇何種再生能源需有通盤的考量。例如,以光電廠減碳能力高於森林碳吸存量為考量而砍樹種電,實非充足的理由。光電廠對預定場址的土地、環境與生態資源甚至景觀會造成何種衝擊都必須被考慮進去。此外,藉由光電設備作為為減碳手段,其效應可能因為場址的選擇有很大的差別,影響因素包括對當地土壤或植被造成的碳減損,或者因為設備運輸造成的碳足跡。因此在不同地區評估光電效益時,應該在時間上、空間上做更好的量化評估,亦應結合生態學與工程學專家共同規劃。


第二場:長期生態研究在生物多樣性及物種保育研究的重要性


除了特定物種、特定地區的長期監測,全面性的物種分布資料在界定敏感地區時能提供許多幫助。由於生態系是複雜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生態調查結果的不確定性可藉收集必要的資料,經由建模(modeling)、模擬(simulation)來檢測。長期生態研究應善用這些工具,作為決策參考的依據。更重要的是隨著收集的資料越來越多,未來可能有機會協助修正既定的政策。


第三場:從再生能源發展探討土地利用之社會經濟影響


環社檢核機制不管在社會、環境資訊的取得、了解和檢核都需要時間,而且不管是社會或環境資料是永遠不會夠的,僅仰賴圖資無法看出一塊地的重要性。因此在有限知識下要掌握最大的資訊,還是要靠對話,對土地特性及重要性的了解需要依賴當地居民的知識經驗,藉此選擇衝突最小的案場以滿足政策和在地居民的需求。目前環社檢核機制會遇到的問題是再生能源業者希望案件快速通過,加上評估責任在業者身上,通常是案場規劃好了才進行環社檢核,如果事前並未參考協作圈的意見,即使後來找到議題並提出因應對策,但因為成本考量下設計很難變動,因而形成衝突。在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下,如果還是只針對土地面的討論,而忽略環境、社會與經濟等考量互相糾結的議題特性,即使過了3~5年,這些討論仍然會在原地打轉。目前急需做的是在電力規劃的整體提升與市場調整,利用前者所形成的經濟驅動力,針對環境及社會衝突點進行良好的對話。


第四場:再生能源發展與原住民族諮商同意權行使


諮商同意機制的原則就是在自由意志下、事先並充分告知下由原住民族決定是否同意。在現行機制下,開發案要合法行使諮商同意權程序並不難,但要具正當性就要強化『諮商』與『賦權』。何為正當而合法的諮商?政府單位或業者在開發規劃前就應該先了解部落和這塊土地的關係,而且每個部落因為歷史的背景而跟土地有不同的連結,這可透過學者去盤點部落對於規劃想知道的資訊。此外,溝通應該要提早到尚未設計規劃前,帶著尊重而非任何前提或自設的善意去談,開放其他新方案的可能性,讓部落成為伙伴關係。



論壇完整直播影片連結如下:



留言


國立東華大學環海學院 生態及永續科學跨領域研究中心

地址: 974301 花蓮縣壽豐鄉大學路二段1號

​電話: +886-3-8903263

信箱: cires@gms.ndhu.edu.tw

黑字.png
277896947.png
東華大學logo (2).png
TSH logo-04.png

© 2023 by Nature Org.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