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nter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n Ecology and Sustainability
CIRES
生態及永續科學
跨領域研究中心

能源轉型、糧食自給、生態保育,三者如何平衡?
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及減緩全球氣候變遷造成的衝擊,是全球及台灣當前所面臨最為急迫、複雜度與解決難度最高的永續發展議題之一。
在能源供給面,需要逐步將目前以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體系,轉型為以再生能源為主。台灣為因應氣候緊急狀態與減碳目標,於2015年《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制定「2050溫室氣體排放應降為2005年排放量50%以下」的長期目標,並制定2025年再生能源但電力20%的目標。
台灣地狹人稠,糧食自給率目前僅有三成,能源自給率更僅有2%。若我國希望大幅提高糧食與能源自給率,則必須考慮在維繫生態系統韌性的條件限制下,應如何調整農地、再生能源用地、生態保育用地之配置。然而在政府大力推動能源轉型之際,近年來太陽光電對於生態及農漁業影響的爭議,已經為上述政策目標帶來極大的挑戰。
任何土地利用型態的改變,不論是農地變成森林;或是森林變成光電場,都會直接影響到生態系統提供的各種功能及服務。光電場應該如何設置?要零星小區且分散還是大量開墾且集中。光電場外圍是否需要存在綠帶?光電場是否真的完全無法被動物所利用?這些都是我們好奇的問題。
光電場如何設置才能使周遭環境為最小衝擊,需要由各種科學證據堆積。
光電場蓋好後,究竟甚麼東西改變了?
我們在光電場設置通量塔,監測光電場的碳收支、水文收支、能量收支等變化。所謂的碳收支指的是淨生態系二氧化碳交換量(也等於碳匯量或碳吸存量,以下皆稱碳匯量),當碳匯量成正值時代表二氧化碳自光電場向大氣傳遞(也可以想像成光電廠正在呼吸,所以是排碳的),反之當碳匯量成負值時代表二氧化碳自大氣向光電場傳遞。
由於光電場建置初期會將案場內的植被移除,也會在整地過程中大幅翻動土壤,造成光電場營運初期既缺乏可以行光合作用的植被,也缺乏可供土壤微生物可利用的土壤有機物。因此在系統與大氣之間的二氧化碳通量極低。
標題 1


CH₄濃度
CH₄紅外線氣體分析儀

u、v、w風速、音波風速
三維超音波風速計
CO2/H₂O紅外線氣體分析儀
CO2、H₂O濃度

二維風速風向計
水平風速、風向

CH₄紅外線氣體分析儀清潔水箱
渦流相關法控制器

Wi-Fi通訊設備
4G傳輸設備
